当前位置:主页>SPOT>引导资讯>团队引导师的语言技巧

团队引导师的语言技巧

作者:赵磊/来源:关键对话 标签:

在语言学上,对语言有一种定义:“语言就是对外在事物和内在感受的图像式描述” 。所以当我们讲到某个事物的时候,在你的大脑中会快速反映出该物体的样子。比如当我们说“剪刀”,在你我脑海中会出现剪刀的图像,但一定不是同一把剪刀,无论形态、作用、颜色都是不一样的。这是指语言对外在事物的描述,也称之为“代指物”。


 在现实生活中,语言对于人类来说,不仅仅是代指物那么简单,在明确指向物品的同时,还会产生引申的含义。就是说当人们听到一句话时,会根据自己的过往经验,将这层含义转化为图像在头脑中进行呈现。在脑海中形成另外一幅图像。比如:清晨,你很着急地和孩子说:“快起床,要迟到了……”,在孩子的脑海中,却很可能会形成一幅“在教室门口被老师惩罚的画面”。这个画面促使了他快速的爬起来,穿衣服。


由于每个人的认知、性格不同,对于画面的觉察与敏锐程度也会有差异,有些伙伴感觉强烈,有些伙伴没啥感觉,这也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。


在工作坊中,参与者在对话过程中,也需要用一种视觉化的方式,将自己所思、所想的内容呈现出来。对于引导师来讲,如何用语言帮助大家建立这样的一个视觉化的场域,也是一门学问。


心想事成

举一个管理上的例子,当老板一遍遍地对我们说:“向客户现场汇报的事情非常重要,关系着项目的前途,如果客户不满意,我们的项目可能会面临着取消、公司的业绩会大幅下降,你们一定要认真、仔细地做好准备工作”。这个时候,你会发现这些句子勾勒出了一幅汇报失败之后的场景,我们在紧张的工作过程中,这个场景也会不时地在脑海中出现。

 

遗憾的是,在这种画面不断的强化作用之下,本来可以准备得很好的汇报,却更容易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。比如,发现翻页笔没有带、材料有瑕疵、流程上有缺失等等。即使汇报工作没有出现任何差错,我们的内心却丝毫快乐不起来,只有完成工作之后如释重负的感觉。


这样的一个事例,说明人的关注力会影响到自己的能量,当我们把关注力集中在“不想要的东西”的时候,往往会产生焦虑、担心、烦躁等情绪,紧迫感会强迫人们再次检查事件的整体流程,但内心强烈的不安却又没有办法让心境平复。结果大家所担心发生的事情很有可能会成为事实。


这种消极的图像在脑海中不断闪现的过程,同时也阻碍了我们看到更多的可能性。这也就是所谓“心想事成”的另外一种表现吧。


不同的表达得到不同的结果


对于引导师来讲,当我们了解到这种语言所带来的视觉化力量的时候,我们必须慎重选择我们的语言,因为人们会自然而然地将语言视觉化,看到那幅图画并被影响。


举个例子,我们在问题解决工作坊中,经常会引导大家讨论某个项目所面临的不足。我们来看看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方式,哪一种更容易引发大家的参与?



1.“针对这个项目,我们还看到了哪些不足之处?”;


2.“针对这个项目,我们还有哪些可以改善的空间?”;


3.“针对这个项目,我们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做的更好?”;



三种完全不同的表述方式,不仅在字面上有所不同,听到这些问题的感受也会有很大不同。



第一种表达方式:找不足,参与者会下意识地进入防御状态。往往这种状态下,讨论出的结果会注重在他人的身上,与自己无关;


第二种表达方式:寻找改善,比第一种方式柔和很多,参与者的关注点比较容易从他人向自身转化;


第三种表述方式:做的更好,参与者听到问题的过程中,会有一种认同成绩、体现价值、积极正向的感受,参与度会更强,得到的结果也更多元化一些。

引导师的修炼


 我的导师曾经要求我们去阅读《康熙字典》,因为每一个字、词都有它独特的意义。只有清楚这些字、词的真实意思,才有可能在工作坊中正确的应用。当然,除了要搞清楚词义之外,引导师还需要在现场注意以下几点:


1.  具体形象+想像空间


引导师的语言在经过思考和设计,即能够描述出具体形象,又给参与者留有想像空间,让参与者通过具体的字义、句义的理解,产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,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或图像。


比如,在一次金融机构高管参加的开放空间开篇致辞中,我讲到:“……我们今天有200位伙伴们聚在一起,这其中即有在专业领域深耕近30年的伙伴,也有对互联网金融理解有着深刻的伙伴,还有更多关注金融行业未来发展的伙伴,我们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分享与交流……今天的会场会发生什么?带给我们哪些不一样的惊喜?每一位伙伴能够有什么样的收获?让我们一起走入开放空间……”


一位参与者后来和我交流时说,本来只想在这里待会就走,但你的开场白让我有了参与的欲望。


2.  准确的回放


在与参与者沟通过程中,我们经常需要回放(复述)参与者的意见,在回放的过程中,需要注意复述的准确性,我们回放的应该是我们听到的,而不是我们所理解的。


比如,当参与者的观点是:“我认为不要仅仅是泛泛而谈”,而我们的回放却经常是这样的:“你是说我们刚才的讨论太散了,不够深入?”。表面上看,好像这两句话没有什么差异,但实际上参与者的观点背后的意思,可能并没有对刚才的讨论流程与质量进行指责,只是希望在某几个点上进行聚焦,或者落实到行动上。


所以忠实、准确的回放,是引导师必备的功课之一:不要回放我们理解的,而是我们听到的。



3.  形象化与具象化的结合


生动形象的语言不仅能够抓住听众的注意力,还能激发他们的兴趣,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。与具体具象化的结合,更容易帮助团队进入情境,产生参与的欲望。


比如,在愿景呈现的环节中,我们可以用形象化与具体化结合的方式表述愿景问题:“假如在未来三年,我们经过努力,已经为2万名患儿提供了医疗服务,帮助200家医院建立了专业的诊疗场所,当走到这些医院,看到患儿快速的康复、患儿父母感激的目光、医生们信任而亲切的微笑,我们团队的状态会是什么样?你做为团队的负责人,你会看到什么、听到什么、感受到什么?”


这里面的具象化来源于团队的具体目标,而形象化则来源于目标真正实现之后,所能够描绘的体现价值观的画面。


 4.  关注每一句话


有两个问句,都是在参与者发言结束后继续发问的,一个是”还有吗?“,一个是“还有呢?” 不经意看,这两个问句是一样的,但实际上却有很大的区别。


“还有吗?”如果加重口气说出这句话,意思很明显吧,这是一个结束对话的标志,这三个字后面的意思,其实表达了别再说下去的暗示;


“还有呢?” 听起来更开放,希望发言者继续讲下去,表达了聆听和尊重。


一字之差,效果就有这么大的不同。 


所以,在工作坊中,引导师要慎重选择自己的语言,因为每一句话,都会在参与者脑海中形成一幅图画。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,这也属于视觉引导的范畴。视觉引导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我们呈现出什么样的视觉作品,或者以视觉化的形式创建一个什么样的场域,更重要的、也是更深层次的是通过语言本身,帮助参与者在脑海中建立一幅怎样的图画,为工作坊的目标服务。



声明:本文由http://keytalk.com.cn(转载请保留)拥有版权或由内容合作伙伴授权提供

链接:http://keytalk.com.cn/Facilitation-info/369.html